敦煌石窟全集.飛天畫卷
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') }}商務印書館(香港)有限公司
2002年09月30日
ISBN:9620752880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') }}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') }}
{{ activityObj.name }}

{{_getLangText("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") }}

導言

飛 翔 的 樂 舞

飛天是佛教造型藝術,它從印度經過西域傳到中國內地,經過了一千多年的衍變和發展,日漸完美,形成了中國化的造型。由於它的題材、表現方式具有很高的藝術情趣,所以世代相傳,亙古不滅,為人們所喜愛,以至超出佛教的意義,而成為一種祥瑞的象徵。

漢語“飛天”一詞,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《洛陽伽藍記》,書中記載:“有金像輦,去地三尺,施寶蓋,四面垂金鈴七寶珠,飛天伎樂,望之雲表。” 天,在佛教概念中,不僅指天國、天宮,還是對神的尊稱,如吉祥天、三十三天等。因此,漢譯佛經,用“飛天”這兩個字是很貼切的,它專指天宮中的供養天人和禮佛、舞樂的天人。

飛天形象,源自古老的印度神話,為婆羅門教中的二位小神靈乾達婆和緊那羅。乾達婆﹙梵文Gandharva﹚,其形象有兩說,一說是醜陋多毛,鬈髮,半人半獸,執武器,飛行於空中,守護蘇摩。另一種說法是,乾達婆為丰采之美男子、常飛遊於菩提樹下,雲霓彩霧之間,歌舞散花,因之稱其為“香音神”、“尋香”、“香神”或“音樂之神”。《大智度論》載:“乾達婆是諸天伎人,隨逐諸天,為諸天作樂”。緊那羅﹙梵文Kipnara﹚,印度神話中之樂神,傳說為乾達婆之妻,人身馬頭,出自梵天的腳趾,為天上能歌善舞者。《慧琳音義》說緊那羅“音樂天也,有微妙音響,能作歌舞,男則馬首人身,能歌;女則端正,能舞,多與乾達婆為妻室也”。這是解釋飛天由來的主要的依據。由此可知,乾達婆和緊那羅是能歌善舞的天人,後來成為侍奉供養佛的小神靈,司音樂、散花和禮拜之職。每當佛講經說法之時,以及最後佛涅槃之時﹐他們都凌空飛舞,奏樂散花。

佛經上還將此二神列入天龍八部。天龍八部原為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崇拜偶像,後被佛教吸納為護衛佛法的神祗。《維摩詰經》中說:“阿修羅等調颯玲玲之瑟琵琶,緊那羅王調敲駁犖犖之羯鼓。乾達婆眾吹妙曲於雲中,迦羅樓王動簫韶於空